半岛官方体育中邦工程院院士——陈晓红
而对于名字中“自带阳光”的陈晓红来说,这个名词代表着破云而出的只争朝夕,代表着自我燃烧的带光前行。
陈晓红,1963年5月出生,籍贯江西永新。她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家风的熏陶。
陈晓红的父亲陈文修是一名从事冶金领域研究的老学者,曾是中南工业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治学严谨、做事认真,亦有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常常教导着陈晓红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从小就影响着她。陈晓红的母亲邓淑琦性格开朗、热情,不惧困难,永远保持着一种向上的乐观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可以说,我后来从事科研所获得的一切,莫不是源于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陈晓红说道。
父亲对我们的严要求,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生阶段的——从读书时代到工作,从治学、从教到开展科研……渗透到各个具体细节中。
尽管我们基本都在长沙,也住在中南大学,但是他依旧喜欢给我们写信。比如每次看到报纸上有对我们有益的内容,他都会用心剪下来,装到信里。他也会分享有见解、有意义的资讯,或他的思考和建议——事无巨细,他觉得用书信的方式能更准确地表达。
当然,还包括一位父亲对女儿各个方面的叮嘱,比如,他会细致地嘱咐过马路要注意什么,有怎样的要求。
我在专业领域的探索和获得,是和父亲的引导分不开的。读大学时,是他建议我学计算机专业,在当时,计算机根本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专业。在选择研究生方向的时候,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亟待发展,需要大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他同另一位归国教授都鼓励我从计算机系跨界报考管理系。
学科的交叉和跨界,让我后来在信息管理决策方面,更好地发挥专长,运用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这均是源于我父亲对方向的把握和判断,也就是他的远见。
父亲以他自身的点滴言行,成为我最好的榜样。这也成为我对女儿的教育方法:让自己成为女儿的榜样,就是对她最无形的教育。
从我父亲为人治学的风范,到我这一代人怀揣着读书要“为中华而崛起”的信念,再到我女儿这一代年轻人,我希望有些精神和信念依旧延续。希望年轻人学好本领,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漠的自我主义者,而要有一种使命担当和责任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经世致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1年9月16日,第十五届“陈文修邓淑琦奖教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江西永新龙门镇中心小学举行,陈晓红出席颁奖仪式。在这个以陈晓红父母命名的奖学金中,饱含的是陈晓红一家情系桑梓、扶危助困的温暖大爱。
陈晓红自小就以父亲为榜样。父亲从2006年开始捐款给家乡改造教学楼,设立奖教学金,这个接力棒于2011年交到了陈晓红手中。这一接,便是13年。
陈文修先生过世时,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分钱,而是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留给家人的是一箱家书。“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好的财富,常怀感恩之心,帮助半岛官方体育他人,回报社会,既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向。”
几十年来,陈晓红院士的勤奋已经是生活的日常,熬夜对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在众人眼中,她是一个“铁娘子”,生活中不是“5+2”就是“白+黑”的工作模式。曾经她为了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半岛官方体育,小孩刚满月,就跟着团队开始东奔西走,做调研、开发信息决策系统等。为了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她几乎一年365天有一半都在出差中度过。从教30年,陈晓红院士从未有过寒暑假的概念,她说“如果能用一天的时间做两天的事情,就是多活了一辈子”。
在2017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颁证仪式上,陈晓红邀请先生和女儿一同出席,见证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当晚,她女儿在朋友圈写下了一番话触动了女院士内心纤弱的神经,“一个人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别人看到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或者云淡风轻的乐观心情,而我们清楚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雨是多么坚韧的内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多少个夜晚辛勤刻苦的日常,向上、求真、勇攀高峰的意志才能铸就荣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晓红院士坦言,自己太忙,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但时间少,并不意味着不能教育。
陈晓红所认同的“为父母之道”是:“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她说,自己的拼搏、努力、刻苦,事实上对女儿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如今,陈晓红的女儿也同样优秀,大学毕业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硕博连读。
身为女性,如何将工作和家庭同时兼顾?陈晓红认为,女性在追求事业时,并不比男性的能力差。“只要你找准定位,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她说,女性在照顾家庭时,也可以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并非一定要“事无巨细”。
虽然紧张忙碌,但闲暇时光,陈晓红爱唱歌、爱逛街、爱打网球,追起剧来也会“通宵达旦”。如果褪去一切标签,陈晓红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一个简单、乐观的‘直肠子’。”
如果用几个数字来串联陈晓红的履历,对于许多人来说,她就是“女神”级的存在——
16岁上大学,28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1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当选“改革开放30年湖南杰出贡献人物”,2009年获“芙蓉学者计划”贡献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由她牵头的中部地区首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正式获批,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30余年奋战在科研一线,陈晓红撰写过上百篇重量级论文。截至2021年11月,陈晓红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60余篇,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但陈晓红的科研成果从来不是“空对空”的理论文章,“每一项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
“不能单纯在书斋里做学问,而是要把学问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紧密契合,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成果。”陈晓红说,“就像习讲的,要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进行。因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1996年,33岁的陈晓红撰写了《关注中小企业融资》一文,在国内首次提出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金融优惠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创建和利用创业板市场等具操作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等认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革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时任国务院总理在阅读了此文后,亲笔批示:“专家的观点值得重视;新闻界要多接触学术界;希望多看到这样有前瞻性的文章。”
截至2018年7月,陈晓红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20多项。
截至2021年11月,陈晓红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2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项、软件著作权22项。
“怀抱家国情怀和伟大梦想,让生命的价值在奋斗和奉献中绽放。”这是陈晓红的初心,也是她的坚守。
作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