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文史博览丨从平武走出的一代高僧曾正在报恩寺开堂讲经
“仙释”目下,记载了一位叫法名如乾的僧人:“如乾,号憨修,平武人。幼年披剃,礼破山和尚,通释典。游江南参访归蜀,开堂于郡城报恩寺,说法讲经。后游陕西、河南、直隶,为王公大人敬礼。年九旬,圆寂于河南峰穴禅林。著有语录、诗文一卷。”同书《学校志》“书籍”目下又记载:“皇清……《如乾语录》(僧人如乾撰)。”
当时,这位如乾和尚并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直到2015年,偶然从网上读到《清代憨休禅师诗选》,才知道他就是《龙安府志》记载的如乾(憨修),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位了不得的高僧大德。憨休禅师明崇祯四年(1631年)出生于四川省龙安府平武县,19岁出家,41岁得到临济宗第三十二世法嗣云峨和尚的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被认可),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世法嗣(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康熙四十年(1701年)圆寂于河南汝州风穴寺。他不仅是一位可以称祖的佛学大师,更是一位成就非凡的文化巨擘。
传临济第三十二世、云峨喜嗣法门人如乾,字健中,憨休其号也。西蜀龙州人,姓胡氏,世业儒。薙发于先阳山本公,受具于破壁吉公,首参箬菴问公,次见龙池万如微公,发明心地,遍游费隐、木陈、玉林诸宗匠之门,历十五年。归蜀葬母毕,直抵中原之风穴,谒云公喜,针芥相投,命掌书记。康熙壬子春,喜以从上源流付之,辞入关阐法于泾阳兴福。甲寅,主广教。乙卯,移清福。戊午,迁敦煌。庚申,主金栗。甲子春,关中司土者迎主大兴善寺,时兴善久废,公至一切兴复,俾仍其旧。值风穴虚席,戊辰秋,州牧罗公迎公至汝。公器宇超卓,志略宏远,提倡宗乘,不假辞色。丛林规范,秩如森如。兼博通文翰,善法书,及门从游之彦,称济济焉。前后守土及阖郡绅士耆宿,莫不归心。著述甚富,其《敲空遗响》,尤脍炙人口云。重修方丈及自在菴。康熙辛巳,示寂。塔建龙山之麓。宛平大学士王公为之铭。
师讳如乾,号憨休,蜀西龙安人。胡姓,十九岁出家,二十二岁圆具,遂行脚江浙,遍参诸大宗匠之门,随处皆有悟。入丁未,游少林、过风穴,参云峨和尚,机缘相契,亲炙六载,乃授记莂,于康熙壬子入秦,开法泾阳兴福禅寺。后迁广教、清福、敦煌、金粟诸刹。甲子,住兴善。戊辰,住风穴。师为人厚重,声清气雄,胸次磊落,不立崖岸,机锋峻利,说法如云,兼博通文翰,士大夫见者咸悦服焉。九坐道场,开堂七刹,门人录其要语十二卷,附集《敲空遗响》十二卷并行于世。
他从平武走出,最终的归宿却在中州河南。他主要活动在康熙年间,但可惜的是,到道光二十年邓承詠编纂《龙安府志》时,关于憨休禅师的口碑资料已经较为模糊,以致《龙安府志》中这一段短短的简介,就出现了四处明显的错误。他字“憨休”,而不是“憨修”;他享年70岁,而不是“年九旬”;他最终圆寂之地是河南汝州“风穴寺”,而不是“峰穴寺”;他的著述不仅仅是《如乾语录》,而是“门人录其要语十二卷,附集《敲空遗响》十二卷并行于世。”其《憨休禅师语录》十二卷、《憨休禅师敲空遗响》十二卷收入《嘉兴大藏经》(《敲空遗响》十二卷又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21世纪20年代,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轮新修地方志工作,编纂出版了第二部《平武县志》。可直到此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平武县居然还走出过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在两部新修县志中都没有为他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述。作为两轮修志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本人感到无比惭愧。
明崇祯四年(1631年),憨休禅师生于四川省龙安府平武县。《风穴续志》“憨休如乾禅师传”说他“西蜀龙州人”,弘善《憨休禅师语录》引言说他“蜀西龙安人”,当时龙州早已改为龙安府,但习惯上其首县平武县仍然经常被称为龙州,所以其为平武县人无疑。《清代憨休和尚诗选》前言还明言他是“西蜀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人”,其《再上龙安》诗中有“一年两度上龙州”之句,平武东南江油关、响岩以及清漪江流域的平通、豆叩、锁江一带,一般到平武县城说成“上平武”,憨休说他“上龙安”,说明他应该是平武县东南一带的人。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战乱频仍,农民军与李自成余部、明军、清军、乡勇反复拉锯,荼毒全川,最终导致“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部再次向四川进发,不足一年间先后攻克夔州、万县、梁山、忠州、涪州、泸州、重庆、成都、顺庆、绵州、保宁、龙州、茂州、雅州等地,并逐渐控制了四川大部地区,其间民众由于饱罹兵火之害,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憨休禅师自小目睹和亲历了战争的惨烈,虽然同母亲一起历经艰险逃往陕西,得以保全性命,然而世事的无常,却深深地震撼着他年少的心灵。随着对佛教的接触,逐渐感到诸行无常,梦幻空花,劫运乃夙因所造之恶果循环,于是便有了落发出世的想法。他在《敲空遗响》卷二《归去来辞》序言中写道:
明崇祯十七年岁在甲申,值流寇犯关,神京失守,龙御上宾,四海鼎准,率土蜂飞。是年八月,巨寇张现〔献〕忠据蜀,僭号顷复,屠戮生民。血丹原野,全川绝草色之青。骼胔相枕,灌莽满骷骸之白。真宇宙未有之奇凶,今古从前之异变也,岂止血流漂杵也哉!毒暴惨酷,不可甚言。予幸脱于锋镝,万死一生之中,窃母逃难于秦。闻高衲辈言,皆往昔定业。予始悟,劫运乃夙因所造之恶果循环耳。寿命有尽,微生几何?以有限之身,而造无穷之业,况诸行无常,梦幻空花,岂有实耶?遂决出尘之志。
顺治六年(1649年),憨休禅师时年19岁,于先阳山本公禅师处落发出家。顺治九年(1652年),憨休禅师22岁时,于破壁吉公处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个守持戒律的出家人。〔破壁吉公讳永吉,字常安,破壁其号,四川绵竹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一月十五日,破壁吉公圆寂,憨休禅师感念依师得戒,开发蒙昧,诱掖奖劝之力,撰《破壁老和尚行状》。〕
明末清初,临济宗再度出现中兴,其中天童圆悟禅师、天隐圆修禅师为佼佼者,各传道一方,子孙众多,法流繁衍,声闻九重,道遍天下。憨休禅师出家后,仰慕浙东佛法之盛,不远千里前往求法,首参嗣圆修之法的箬菴问公,次见嗣圆悟之法的龙池万如微公,发明心地。此后历十五年,遍游圆悟嗣法门人费隐通容、木陈道忞,圆修嗣法门人玉林通琇等高僧之门,深入三昧,得见实相。
康熙二年(1663年),憨休禅师母亲去世。他回到老家料理丧事,并在家乡生活了一段时间,于康熙六年(1667年)再次离开家乡,此后再未归乡。故其与故乡相关的几首诗作,均创作于这一时段。
憨休禅师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逃难入秦,清康熙二年(1663年)归来时,已近二十年,山川依旧,可惜物是人非,真是感慨万千。其《归蜀感赋(三首)》,充分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感情:
这次归乡,憨休禅师曾与暂住江油圌山破山和尚相见,谈诗论佛,礼敬有加。《龙安府志·人物·仙释》对破山和尚有记载,但语焉不详:“破山和尚,名明,江南人,或云川东人。驻锡江油圌山,能书、善吟,甚有禅行。”破山(1597年~1666年),即破山禅师,法名海明,号旭东,自号破山,俗名蹇栋宇,四川省大竹县双拱乡人,明末清初我国著名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禅宗大师,系著名佛教禅院——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寺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其弟子遍及云、贵、川并远及东南亚,世称“小释迦”,号“怪和尚”。善诗文书画,有《双桂草》《破山禅师语录》行世。憨休禅师以后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世传人,他“博通文翰,善法书”,同时也是诗人,与破山和尚倒是颇为相似。破山和尚长憨休禅师34岁,他于康熙五年(1666年)于双桂堂圆寂,住世七十春秋。次年,憨休禅师再次离开故乡,前往中原求佛,从此再未归来。
居家期间,憨休禅师当然免不了到龙安府城游览,且不止一次。有诗《再上龙安》为证:
其间,憨休禅师曾开堂于龙安府平武县报恩寺讲经说法。《龙安府志·人物·仙释》说他“参访归蜀,开堂于郡城报恩寺,说法讲经。”龙州报恩寺,即平武报恩寺,全称敕修报恩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城中部,由明代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主持修建,自正统五年(1440年)正式动工,至天顺四年(1460年)全部建成。憨休禅师到来时,报恩寺已建成二百余年。这次开堂讲经,为报恩古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故乡终是难忘。哪怕远在陕西,憨休禅师也依然难忘故乡的山水风光,“渭北水声同海甸,终南山色似龙安”(《憨休和尚敲空遗响》卷第十《杂咏》)。二十五年后,憨休禅师还常常想起此次归乡葬母所经历的一幕幕半岛官方体育。其《复龙安薛惟华别驾》充分体现了怀念故乡、思念故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感情:
忆癸卯岁归葬先灵,离乡土来二十有五载矣。沧桑屡更,音信杳然。客岁秋,有马总司来秦,询及老成,半已凋谢。可见蜉蝣寄喻,人命无常。电光石火,非如来之曲谈也。唯尊台皤然矍铄,以龙马精神,海鹤之姿,乐享大年,此真阎浮世界中陆地之仙人也。闻能学佛向道,是佛果神仙君两得也。羡服何如。
薛惟华,即薛茂,字惟华。顺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至康熙六年(1667年)十一月署理龙安府土知事。顺治十二年内,龙安府土知事薛兆选病重,其子薛大印年方二岁,托孤于族老薛茂。顺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署理土知事。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薛大印承袭土知事。康熙二年憨休禅师归乡葬母时,与薛茂过从甚密。时薛茂署理龙溪堡土知事,虽品阶仅九品,但因是世袭土官,归龙安府节制,故称其为“别驾”,是为美称。
清康熙六年(1667年),憨休禅师再次离开故乡,游历中原。当年夏天,他到达中原,游历少林后,闻风穴云峨大师,乃天童圆悟禅师法嗣林野通奇禅师高足,为当世大德,欲前往一睹风采。见面之后,果然机缘相契,彻悟心源,遂拜为师。此后六年间,憨休禅师一直跟随云峨大师身旁学习,并担任僧团书记一职,最终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得到云峨大师的印可,以从上源流付之,取得了临济正宗的传法资格。
同年,憨休禅师告假出山,前往关中地区,弘宗演教,普施法雨。入秦后初居华州甘露寺,次年二月初三,受请阐法于泾阳兴福禅寺。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初七,因去年冬咸阳广教寺前来迎请,前往说法,未久因“寮舍虚厂,犹未整饰,无何陆起龙蛇,中外骚动,余亦退居兴福。”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在兴福寺受请,赴西安敦煌禅寺。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在敦煌寺受请,于九月十五日入新蔡金粟寺开堂说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二十五日,住兴善寺。“时兴善久废,公至,一切兴复,俾仍其旧。”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汝州知州罗大美、州同罗守疆、州判王国璜、阖郡缙绅、风穴寺耆德了悟从智及两序大众等书币迎请憨休禅师往主风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二十二日,憨休禅师自兴善寺到达风穴,时风穴寺毗卢殿已由沧徹禅师重修,然而殿中佛像未及金粧,知州罗大美捐资重塑。罗大美,字素庵,四川阆中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河南汝州知州。任职间重修了汝州学宫、钟楼、北城望嵩楼等古迹,对风穴寺中毗卢殿亦捐资进行修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调任山东青州府知府。离任前夕,憨休禅师曾手书一笺,答谢罗大美对风穴寺历年的弘护之功,同时请他在与新任知州交接时,嘱托其对风穴寺多多关照护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春,风穴寺中方丈室七楹被火所焚,一并被毁的还有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河南巡道范承祖核准所立四至地界碑。事后知州王登魁及阖郡缙绅捐资重建了方丈室,并批准重刊旧碑,以作凭证。憨休禅师及两序大众,感念王登魁对寺院的护持,为其建生祠一座,用以供奉长生禄位。憨休禅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亲撰《汝州牧王公生祠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重建后的自在庵竣工,自在庵之得名,取自佛教《心经》。憨休如乾禅师在其亲撰的《重修自在庵记》中如是描述,“山间一坳耳,于中扩址而为庵,名曰自在,盖取诸《心经》意也。俾主庵者,能行深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直至亦无所得,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也。”
自在庵建成后,庵后还有空地丈余,门人弟子同憨休禅师商议,打算为其建寿塔于此,待憨公圆寂荼毗后,将灵骨安置塔中,供士人瞻礼供养,以作福田。憨休禅师早已看破一切,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建塔乃世俗之见,便对众弟子讲道:“吾佛有言,山有崩裂,川有枯竭。劫灰灾时,大千俱坏,安有存而不化者也。欲谋此不坚之物,是惑也。勿以此为。”门人弟子则不以为然,以佛祖示寂后,诸王广建佛塔安置舍利,及国陵、家墓之设为例,答复憨休禅师道:“佛化以来,爪发舍利,许建塔婆,福利群生,亦以昭示后世,如国之有陵、家之有墓,蒸尝报荐,四时享之,使后代云仍知木本水源,有所从出,塔固不可无也。”
在征得憨休禅师同意后,弟子们为憨公建了五级寿塔一座,高约两丈有余,康熙四十年(1701年),憨休禅师圆寂后,门人弟子便将其安葬于塔下,宛平大学士王熙为憨公撰写塔铭,以志不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憨休禅师门徒孚中性元禅师,嘱托乡贤张两铭为其作偈,以志异日圆寂。后孚中性元禅师世寿八十余,安然顺世,建塔于憨公塔院之左。惜1948年后,风穴寺僧散寺空,自在庵及憨休禅师塔、孚中性元禅师塔俱毁,诚如憨公当年所语,“山有崩裂,川有枯竭。劫灰灾时,大千俱坏。”
虽然憨休禅师曾言“劫灰灾时,大千俱坏”,但诚如宋代释如珙《此庵歌》所言:“劫火洞然大千坏,吾结此庵实不坏。”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其弟子薪火相继,其精神必将永存于世。憨休禅师的佛学、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遗留下的两部著作之中。
《憨休禅师语录》由其弟子记录整理,其弟子董文昌在《憨休禅师语录》后跋中说:“吾师憨老人……自出世以来,七主名蓝(有名的伽蓝,即名寺),随机导物,因事举扬,故有上堂小参,示众入室机缘。门人录其最要者若干卷,欲刊于嘉兴楞严寺大藏经坊,乃谋于余。余欢喜踊跃,争先首倡,鈘梓流通……”中阳何瑞征、泾阳张恂为之作序。
何瑞征序中说:“憨休和尚乃临济下第三十三世之孙,风穴云峨老人之嫡嗣也。具顶门正眼,光烁天下,随机应答,如轰雷掣电,靡测端倪。利刃吹毛,干犯不可,有黄檗大机之用,得临济格外全提,真狮子王哮吼,不啻裂碎野狐心胆,纵是铁额铜头,直教命根顿断矣。信夫山堂淳之言,宗祖高明,子孙光大,良有以也。读斯录者,不得以语言文字求之,当相忘于语言文字之外而后可。”张恂序中说:“憨休和尚荷风穴正法眼藏,不惮远涉,更弘宗旨,杖履所至,风飙雷动,匪但匹夫、匹妇之所皈向,即吾缙绅士夫,凡有志夫性命之学者,虑无不舍身向道,腰忘带,足忘履矣。观其隐心救世,善诱接人,钳锤即以指心,问答即以见性。棒吃百顿,机契片言,斯诚释氏之雄拔乎!其萃者庸讵出黄面瞿昙之下。”
《憨休禅师敲空遗响》,清如乾说,张恂编阅、继尧校订。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碑记、序、传、行状;卷二收塔铭、辞。赋、祭文、牒、说、跋;卷三收疏、引、闲话;卷四收启;卷五收尺牍上;卷六收尺牍下;卷七收像赞;卷八收偈;卷九至卷十二收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策三十七册。《敲空遗响》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补编》(第十册),名为《憨休和尚敲空遗响十二卷》。邰阳王锡命、济南杨谔言、关中李柏为之作序。
王锡命序中说:“乙丑夏,余客长安,过访兴善,见案头一帙,名曰《敲空遗响》。展读之,如商彝周鼎,高古清奇。宗旨俱坟典中来,拔秀扬芬,凿凿可式。文荟艺苑,正大以敦伦。辞取骚选,博综以尽理。翰类苏李,辞达而旨明。诗近陶韦,冲澹以入格。其间波澜跌宕,一吐一吞,极尽风云之态。如霞布天衢,光辉夺目。师之道之禅,不可得而知。以师之才之学,于斯可见。虽世之专学名家,犹有所不逮也。岂独释氏之学者借为指南,而吾儒之欲造作者之场者,亦当寄径于兹矣。故乐序其首,表而出之,以公诸宇内云。”
杨谔言序中说:“憨休老人主北方禅宗第一拈花之座,其灯分自风穴云峨喜和尚,所以超马祖,匹临济,而直上之。曹溪之派,当泛涨洪流,以应此瑞者欤?棒头喝下,另集余音,仅成一编,名曰《敲空遗响》。类皆文词诗翰,渊源私淑,当有自来。文聿本乎秦汉,理不诡于周孔。活字天风,流音笑电。而浊世界中睹此灵葩,不翅石坠尘惊,珠辉夜朗。咳玉粲花,似群仙之相笑。喷风曳练,类列骏之雄奔。千岩争秀,万籁竞鸣。信乎狮筋之琴,一抚则诸弦绝响。金乌之曜,才出则爝火顿除。断非簇锦攒花,充饰祖园者所可比拟也。余愧蹄涔,望彼海若然轰雷掣电。大雅雄篇,可咀啮而得之菜根齿颊间。”
李柏之序最为深刻,也最为有趣,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岁屠维大荒洛冬十月,大兴善寺憨休和尚过太白山房,以所著《敲空遗响》文集若干卷,俾予序之。予曰:空可敲乎?师曰:不可。视之澒澒洞洞,听之窅窅冥冥。棒不能打,刀不能割,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我欲敲空,却于何处着敲?故空不可敲也。然则空卒不可敲乎?曰可敲。钟也,鼓也,筑也,木鱼也,皆空物也,敲之斯响。其未响也,窅窅冥冥,泬寥无闻。确然一敲,小敲小应,大敲大应,声满天地,响振山谷。通幽冥,和神听。郊天而祭地,祫祖而禋宗。凤凰仪而麒麟游,皆空中之响所致也。予闻师言,憬然曰:空之时义大矣哉。三教圣人,皆以空为把柄者。故孔子曰空空如也,空无知也。老子曰空无所空,空无物也。佛曰万法归空,空无法也。无法而与诸大菩萨阿罗汉,一切比丘比丘尼千二百人,或说四十二章,或说圆觉,或说妙法莲花。所说皆法也,有说即不空也。然因问有说,说已即空。亦犹有敲即响,响绝即空。孔子讲六经,说鲁论,老子说道德,皆因敲有响,响绝即空。执以为空,空能生响,空不空也。以为不空,敲罢响绝,不空空也。空不空,不空空,是一是二,孰辩之耶?师竖拂子笑曰:究竟是空。又笑曰:究竟非空。天空空耳,倏然而雷霆震。山空空耳,倏然而万木鸣。木之鸣,孰敲之?风飙敲之也。雷之震,孰敲之?阴阳敲之也。倏然而雷止风歇,天复空空,山复空空。过去空空,现在空空,未来空空。故曰究竟是空。然谷神不死,万响攸生,故曰究竟非空。余曰:凡天地间,有形之物有坏,无形之物无坏。阴阳风飙,无形者也,无形即空。阴阳敲雷霆,风飙敲木窍,是以空敲空,空生响。空无尽,响亦无尽。空无坏,响亦无坏。故历恒河沙劫以来,打空无棒,割空无刀,烧空无火,溺空无水。故三教圣人,把柄在空。或曰无知空空,或曰空无所空,或曰万法归空。空之时义大矣哉!师笑而不答。予送师,师空去,予空归。”(此序言“又笑曰究竟非空”以上原书阙,由网友补足。)
张恂,生卒年不详,字稚恭,一字壶山,陕西泾阳人。先世以业鹾家扬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观政南京,甲申之乱时隐于太行山。顺治二年(1645年)至扬州,十二年(1655年),清廷授他中书舍人职,顺治皇帝闻其画名,又命兼任给事中。晚年,他更专心于诗画,虽老而创作兴趣更浓。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创作了《溪深山静图》,并题诗在侧,为时人所推崇。他的诗作有《樵山堂诗》《西松馆诗》及《雪鸿草诗》等多卷。憨休与张恂关系非常密切,两人常有书信往来。憨休不仅请张恂为其《憨休禅师语录》作序,还全权委托张恂编订其诗文集《敲空遗响》。他在给张恂的信中说:“拙思一册,录尘郢削,间有可裁者,祈不吝绳墨,其不可者去之,幸无结喜欢缘而令我心眯也。借骊珠一耀,顽石顿令生辉矣。荷荷。”可见他对张恂的尊重与信任。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生而赤面伟躯,器宇异常儿。”9岁一入小学,就常吐奇语,令师生惊叹。17岁时,偶读朱子小学,见古人嘉行嘉言,便焚去案头科举时文,受塾师怒斥而不顾,发誓要学古人。后来又屡次避乡试,漫游山野。后因母逼责,应试受博士弟子员。母逝后,他守墓三年,后只身入太白山中,发愤读书,成为关中大儒,与李顒(字中孚,号二曲)、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并称“关中三李”。李柏饱经艰难,曾避兵移家入太白山,生计颇为艰难,但他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48岁时曾举贡太学,但旋即谢去。51岁时曾至周至访晤李中孚(二曲),切磋学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李柏61岁,应好友之遨游南岳,漫游江、汉、洞庭湖、衡山等地,归后有《湘中草》诗集问世。南游归家后,正逢西岐大旱,李柏举家迁至陕西洋县等地,又有《汉南草》问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柏自洋县携家北返,寓居樊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柏卒于眉县故居。李柏生前有诗文集《槲叶集》问世,“其文率出自胸臆,不蹈袭前人;诗则自成一家”。
憨休与李柏交往甚密切。当时憨休住在敦煌寺院,二人之间多有往来,李柏留下了许多文字,如《憨休和尚语录叙》《送憨休禅师敲空遗响集叙》等著名诗文,反映了他吸收佛(禅)思想的痕迹。李柏对憨休颇为崇敬,认为其乃“所谓英雄回首而逃禅者”。他与憨休不仅谈佛、谈禅,还谈儒学,“溯源象山,派分东越”,还谈经济、谈文章,这样自然会萌芽儒佛结合的思绪。他对憨休《敲空遗响》一书甚为欣赏,并循着憨休“空”的思路阐发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圣人,皆以空为把柄者,是故孔子曰‘空空如也,空无知也’,老子曰‘空无所空,空无物也’,佛曰‘万法归空,空无法也’。”“空”实际上乃三教圣人所教人的无穷大道,它无形无相,长住不坏,圣人的传教,是以空敲空,空生响。空无尽,响亦无尽,空无坏,响亦无坏。因此,“三教圣人把柄在空”,“空之义大矣哉?”在《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中李柏更明确地表示三教归一的看法:“天有三光,治有三统,教有三种。”他在与憨休禅师讨论这个问题时,憨休举例说,孔子曰欲无言,佛曰无一字。既曰无言复删修六经,不知其几千万言也,其几千万言不过言其无言而已。既曰无一字,可为说经八万四千,其说经八万四千不过说其不一字而已。儒曰爱人,佛曰慈悲;儒曰万物一体,佛曰昆虫草木皆有佛性;儒曰戒慎惧,毋自欺,佛曰念起即觉,以智慧剑斩断葛藤;儒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佛曰出有入无,常转,自在无边等等,这些实质上是一致的,故说“教有三种,道归一致”。
对憨休佛学思想理解最深的就是李柏(雪木),他们是彼此相知的灵魂好友。李柏的序言,是真正领会了憨休《敲空遗响》的精髓。当憨休看完李柏的序言,一定在内心说了句:“知我者,雪木也。”
3.《憨休禅师敲空遗响》(《嘉兴大藏经》第37册,纸本来源:径山藏版版藏/台北:新文丰,1987年)
8.《五灯全书》(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超永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超揆较阅)
10.若耶非耶《诸相皆空,空无所空——龙安高僧憨休如乾》(网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