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热门追踪】粤港澳大湾区扶植近期要事概览(2021101—1031)
原标题:【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0.1—10.31)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整理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最新发展动态。
10月12日,2021年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论坛在广东江门市举行。论坛以“轨道上的大湾区”为主题,围绕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和产业前沿技术,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安全、绿色、智能化发展,实现粤港澳三地深度协同发展进行深入研讨、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新成表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条件。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就是在促进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实现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转型发展。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论坛的设立,旨在通过团结凝聚民进青年会员力量,加强港澳与内地青年的联系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出谋献策,以更好服务民进工作大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薛晓峰表示,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坛选址江门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江门积极推动新时代青年工作,大力吸引港澳青年,依托在江创新创业出新出彩;二是江门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成效显著,成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三是江门是民进创始人之一雷洁琼先生的祖籍地,举办此次论坛是很好的纪念。
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表示,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港澳合作交流等重点任务,在全面推进大湾区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立足新发展阶段,江门将积极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晚华表示,广东省铁投集团积极发挥作为广东省铁路建设主力军的骨干功能型国有企业作用,奋力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优势,为广大青年提供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
论坛为期一天,还举行了学术主旨演讲、圆桌会议等活动。论坛由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江门市人民政府、民进广东省委会、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联合主办。
由《信报财经新闻》主办的“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10月1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跨境新视野”为主题,香港特区政府官员、粤港澳监管机构高层、知名市场学者,以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解读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新商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辞时表示,她现在比任何时候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都更有信心,亦更加肯定粤港澳大湾区将为港商、港企、港人特别是青年人,带来无限机遇。
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说,过去两年在疫情、地缘政治和经济下行等挑战下,各地对发展前景有不同讨论,气候变化为另一大议题,而大湾区有不少创新科技和经济产业,香港则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丰富跨境资金服务经验,将是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和减碳排放的重镇,为香港带来重大机遇。
他指出,现时内地仍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耗经济体,日后转型将有大量资金需求,亦有必要引入国际资本,香港跨境金融服务活跃,将可大力支持,而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在大湾区内属前列,去年全年绿色融资金额达120亿美元,足证香港的实力和经验。
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谢涌海表示,香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双循环”当中的角色,首先是协助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三方面发挥作用,分别是直接投资、企业融资和作为“一带一路”融资平台。
谢涌海指出,香港与前海同属金融试验区,香港是自由港,前海有外汇管制,应探讨如何令两个试验区在市场、交易、监管等方面深化跨境合作,做好顶层设计,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对外开放中的安全。他认为,“一国两制”下,香港可以协助前海做大离岸市场,健全离岸市场监管机制,拓宽离岸业务产品和渠道。
民政事务局副局长陈积志则提到,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动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及就学,但也明白青年人对跳出舒适圈到内地发展有不同的忧虑。作为“促成者”和“推广者”,未来,特区政府会继续透过不同计划和形式,协助港人,尤其青年人,好好把握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10月24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仪式暨“高质量发展引领共同富裕: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论坛在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宣告了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诞生。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定位是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该研究院已筹备多时,为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内地与港澳智库加强合作,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要求,早在今年4月,依托郑永年教授工作团队,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由广汽集团、广药集团、越秀集团等6家穗港澳知名企业联合发起筹备,并最终落户黄埔区广州国际港航中心。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力争做好三件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被选举担任该研究院理事长,他表示第一件是要为广州的发展做点事。第二件是要为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做点事。第三件是要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做点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要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要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也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政策咨询。
服务广州,正是该研究院的一大特色。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围绕提升广州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共建富有活力和国际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等方面持续开展专题研究,举办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及交流研讨会,全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交流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除了郑永年担任理事长,该研究院还选举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专家学者担任理事,首批获聘理事共计17人。此外,该研究院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等担任顾问。
“黄埔位于广深港澳创新走廊最前哨,是广州市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郑永年表示,选择黄埔,是看中这里拥有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国家、省级平台,落地了一大批大院大所、大学研究院,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将为该研究院从独立第三方角度开展政策解读提供丰富的研究宝藏。
下一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全球视野聚合高端研究资源,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以独立第三方角度开展政策解读,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外研究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具权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10月26日至27日在珠海召开。与会人士表示,将以文艺力量助力建设人文湾区,携手绘就湾区文艺“同心圆”。
此次峰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期间,广东省文联、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文联,共12家单位的代表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成员单位合作备忘录》。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说,此次峰会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组织、团体、机构及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合作、分享机遇、共迎挑战、驱动创新的新平台。大湾区文艺界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怀,融会贯通湾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元素,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夯实湾区建设的文化根基,为人文湾区和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推动大湾区文化圈建设,打造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阵地、主平台,是当前乃至今后广东省文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说,峰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大湾区区域文艺引擎作用,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会长马逢国以视频方式参会,他表示,在这一合作机制之下,港澳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文化温床将更加巩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历史使命也必会早日实现。
峰会期间,与会人士还研究聘请峰会顾问的建议及相关事宜,确定峰会LOGO,审议通过2022年度第二届峰会举办地在广州。
香港中文大学28日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专家学者认为,促进大湾区内城市人员和机构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将有助大湾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市发展的第十五年,多年来先后建设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该校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主题,当天在校园内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香港中文大学大湾区发展成果研讨会。该论坛在香港和深圳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在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需分工合作,才有利于未来发展。同时,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间的合作,最重要的是两者互补,两校共享师资和设备等资源,以进一步提升研究实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伟通过视频发表主题演讲时说,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应加强基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深度融合,以及把握绿色转型机遇。与此同时,可通过加快统一市场建设,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内外循环融合,提升发展水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通过视频表示,建议用10年至15年实现深圳和香港在就业、置业、税收、上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全面融合,建设双城国际大都会。在科创方面,可推动深港两地融合建设大湾区创新策源地、高技术产业高地、国际人才高地,以深港融合建设国际科创之城。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暂任所长林达华通过视频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缺少人才,若能解决这一问题,把更多人才吸引到大湾区,则有助将人工智能发展推向新的台阶。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当日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多个官方、科研和学术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合作备忘录,以加强产学研合作。
10月16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本次会议云集政产学研业界精英,共同探讨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活动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中国财富网、深圳市乐土生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投控资本有限公司协办,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支持。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李斌出席会议并致辞。李斌指出,要通过打通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几个环节,有效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斌表示,从2020年开展的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是党中央对药品改革的又一重大安排,通过药品耗材集采,我国药品耗材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质量和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更加集约化、智慧化,临床使用更加规范合理。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宫喜祥指出,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走在国内前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表示,立足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发挥好“三个高地”作用,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一是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合作高地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医疗健康服务高地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医药科技创新高地作用。
深圳市乐土生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如银表示,乐土做了三件大事:第一,聚集了大量国际人才,关注产业链的上下游,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第二,初步建立了包括集基因检测、新药研发、CDMO半岛官方体育、科技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精准医疗产业生态系统;第三,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中国首家规模化生物医药开发制造(Bio-CDMO)基地,将有效降低生物医药制造成本,未来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超过韩国三星生物的规模。目前,乐土已经与包括罗氏在内的多家知名药企商谈合作。
此外,乐土生命科技Bio-CDMO全球启动仪式以及乐土Bio-CDMO首批客户签约仪式也在此次会议上举行。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多位院士和专家参与的研讨会,共同研讨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乐土生命科技2016年落户深圳,今年4月份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在本次研讨会中,乐土也给出了一套推动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乐土方案”。
近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正式印发《广州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大力推动形成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及穗莞联动发展格局,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提出,广州将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
广州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至2025年,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大幅增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赋能,基本建成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优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人便其行, 物畅其流”。
至2035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强大,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地位更加稳固。高效连接全球、便捷辐射全国、快速直连湾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完善,率先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引领性作用,打造“行在广州”的品牌,全面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全面提升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机场群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至2025年,白云国半岛官方体育际机场建成具备5条跑道、3个航站楼的一流门户枢纽机场,实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突破1亿人次。结合城市应急、旅游等需求,规划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提升通用航空服务能力。
规划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推动机场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
规划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形成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在T3航站楼设置白云机场高铁站,正线引入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和广河高铁,构建白云机场辐射南北、联通东西的“十字交叉”对外高速铁路通道。
T1、T2、T3航站楼分别设站,将穗深城际(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段)、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国际机场)串联引入白云机场。
全面增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广州港由国际大港向世界强港发展。优化港口布局,提升广州港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服务泛珠三角区域和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航运枢纽。
研究加快南沙港区、黄埔港区规划方案调整,有序推进内港港区、黄埔港区老港作业区转型升级,逐步改建一批客运、游艇与邮轮码头,研究规划水上巴士,发展水上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南沙港区和新沙港区南部码头区专业深水泊位,保障港口基础设施适应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引导货运功能向南沙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新港集聚。
加快实施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新沙港区11—12号通用泊位工程施工。加快广州LNG应急调峰站配套LNG码头工程、黄埔国际邮轮码头工程前期工作。
按照打造“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着力拓展大通道、打造大枢纽、建设大口岸、搭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节点建设营运,加快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优化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依托重大交通枢纽和重大产业园区,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建设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10个大型物流枢纽、多个节点型物流枢纽。推进广州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试点,加快建设广州空港物流枢纽、南沙海铁联运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
全面强化广州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实施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畅通国际通道,打造联通全国、辐射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世界级铁路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中心。
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高铁通道。推动形成10条出省通道格局,实现1小时直连大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具体来看,北向扩容,推动建设广清永高铁、贵广高铁联络线,推进贵广高铁提质工程,扩充粤港澳大湾区北行通道容量;东西贯通,加快建设广汕高铁、广湛高铁、深江铁路,研究推进建设广河高铁,支撑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南向融合,推动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谋划广深高铁新通道,配合国家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及实验线建设,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提升与大湾区东西极点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等线路建设,引高铁进中心区,提升中心区铁路通道能力,强化区域枢纽互联互通。
同时,实施枢纽提升工程,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加快构建“多站布局、多点到发,客内货外、互联互通”客运枢纽格局。建成白云站并升级广州站、广州东站,构建“三站一体”紧密联动的中心城区组合枢纽,提升中心区铁路枢纽整体服务能力。
共建辐射全省“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城际铁路网络。实现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60分钟轨道直达,广佛、穗莞中心30分钟互通,中心城区与南沙副中心、外围组30分钟直达。
构建互联互通的城际铁路网络。加快建设广佛环线广州南至机场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广州段)、广清城际二期(广州北至广州段)、佛莞城际(广州南至望洪段)、穗莞深城际(新塘至白云机场段)、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条城际铁路,研究推进广佛环线佛山西至广州北段(广州段)、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广佛江珠城际,形成“环+放射型”城际铁路骨架网络,强化枢纽区域辐射能力,提升与湾区核心城市的连通水平。
强化与周边城市轨道一体衔接。加快推进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等4条线路建设。研究城市高速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延伸,探索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系统制式兼容、互联互通换乘体系,实现轨道公交化运营及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高快速轨道建设,加强主城区至副中心和外围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加快建设地铁18号线条高速地铁线号线号线号线条快速地铁线路的建设进度。
因地制宜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推进既有自行车道优化提升,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尽可能实施机非分离,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通行空间。
推动建设智慧交通创新服务平台。持续升级完善“广州交通·行讯通”,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务。建设城市级智能视频路内停车平台,形成覆盖全市中心区近5000个车位的路内停车智能化体系。
完善与周边城市深度互联的干线公路网。扩容对外联系通道,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推进佛清从高速公路北段、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惠肇高速(白云至三水段)、增佛高速(天河至三水段)、佛山一环东延线建设。谋划广深高速改扩建,推进增佛高速(增城至天河段)建设,谋划增莞番高速建设,增强广深、穗莞间高速直连及向东辐射能力。
加快黄埔至南沙东部高速、南中高速、谋划中山东外环南沙支线建设,提升南沙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广州南部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广连高速、G4京港澳高速公程路粤境段改扩建工程、街北高速扩建工程建设,提高湘赣方向出省通道容量。
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联动。加快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深中通半岛官方体育道等跨江项目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海鸥通道建设,缓解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交通压力。
推进跨市域道路建设,促进广州与湾区城市互联互通。推进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沉香大桥、广佛大桥系统工程、广佛同心桥工程、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提升同城合作示范区内部交通联系便捷性,强化广佛互联互通,高水平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东江通道(西区-麻涌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谋划东江大桥扩建、江龙大桥改扩建等项目,做好与东莞城市高快速路网衔接。
同时,加强市域骨架路网的建设,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推动车陂路北延线、车陂路过江隧道、城市快捷路(东沙-石岗隧道)、如意坊隧道等项目,通过连接现状路网,在环城高速与内环路之间打造新的快捷环路系统。推进火炉山隧道、南大干线、洛溪大桥拓宽工程、沙湾大桥改建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加快临江大道东延线、黄埔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快速通达性。加快奥体中心周边立交改造工程、新洲立交改造、五山路与广园路立交工程、广州大道(新滘东路—迎宾大道)节点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节点改造缓解城市拥堵。
加快交通枢纽周边道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广州南站配套路网建设,重点推进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南段工程、海珠湾隧道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至南站快速通道。
规划建设鱼珠隧道、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琶洲西区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过江隧道)、广州塔隧道(冼村路—广场东路过江隧道)、沙鱼洲隧道、化龙—开发区西区过江通道等项目,增加过江通道供给,改善珠江对中心城区分割的影响,缓解珠江两岸过江通道交通压力。
此外,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整治改造农村公路桥梁70座。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1.1-11.7)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0.1-10.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8.1-9.30)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8.23-8.29)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8.16-8.22)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半岛官方体育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作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