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追踪】长三角一体化起色近期要事概览(202182-88)半岛官方体育
原标题:【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8.2-8.8)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将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整理推出长三角一体化最新发展动态。
中新网上海7月30日电 (李秋莹)未来三年,上海“四大品牌”如何打得更响更广?近日,上海印发《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了做好重要政策解读,持续提升上海“四大品牌”影响力,今天下午,各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内容。
在“四大品牌”中,“上海服务”发挥了核心统领作用,内容涵盖了经济、生活、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是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体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也事关上海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本轮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共有13个专项行动,累计56项任务,具体包括:
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专业服务能级、推动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等,重点推进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推动专业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激发城市活力等;在服务民生高品质生活中,扩大上海品质教育供给、建设全球健康城市、建设老年友好城市、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等,重点推进擦亮上海基础教育品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形成国际旅游开放枢纽、培育一批自主品牌赛事等;在服务城市高效能治理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能级、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等,重点推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管理精细化示范区、支持数据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做强做优“一网统管”应用场景等。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新一轮“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四名”“六创”十大专项行动。通过三年行动,要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品牌汇聚地。
从服务国家战略出发,加快供给战略高端产品,打造100项重大短板装备、100项先进材料、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全力打造时尚消费精品,打造上海设计100+、时尚100+、品牌100+;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级领军企业、链主型企业、硬核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卓越制造企业群体;进一步推进产业菁英计划,选树600名产业领军人才等。
为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品牌,还将培育临港、张江、漕河泾、化工区、国际汽车城等5个左右世界级品牌园区,建设五个新城“一城一名园”,打造40个以上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促进企业数字化增效,打造100个以上数据驱动型智能工厂,促进“双链”数字化增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融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聚集“五基”领域,实现200项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强创新平台及主体建设,深入推进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建设。为树立“上海制造”全国质量标杆地位,将加快构筑标准体系优势,形成一批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制造”标准。
到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到1.8万亿元以上;全市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打响160个左右引领性本土品牌;全市新引进品牌首店2400家以上……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表示,今后三年将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把上海逐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刘敏介绍,《行动计划》围绕进一步提升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和消费满意度,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具体发展目标,在发展首发经济、培育本土品牌、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聚焦8个专项行动提出24条具体任务。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表示,《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刘海英介绍,到2023年,上海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基本形成;海派文化标识度持续提高,上海服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提升;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建设取得实效,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上海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作用愈发凸显。
《行动计划》以“高质量文化发展、高品质文化生活、高水平文化供给、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以“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围绕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聚焦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形成“12项专项行动、53项抓手、150例重点项目”的文化品牌建设任务体系。
“红色文化”领域,注重“工程引领”和“高地建设”,重点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高地建设;“海派文化”领域,坚持“立魂”与“塑形”结合,实施城市精神品格弘扬、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8项专项行动;“江南文化”领域,突重点建设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提升文物和非遗系统性保护利用,以江南文化为纽带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中新网上海8月5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5日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十七条举措,从加快制度集成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升企业服务能级四个方面支持示范区建设。
《意见》支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允许示范区内的企业在同一登记管辖区域内实行“一照多址”,制定示范区统一的禁限用名称字号使用规则,共享共建禁限用名称字号数据库,建立覆盖企业准入、业务开展、清算退出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监管制度。支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委托两区一县市场监管局行使药品批发许可、化妆品生产许可、特种设备许可等审批权,在示范区全面推进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支持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AI视频行为算法分析、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监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示范区内将推动统一信用制度建设,统一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标准,逐步建立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人员相关信息目录,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推进示范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智慧厨房建设、网络订餐监管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探索对小餐饮店、小食杂店轻微违法行为实行简易处罚程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妨碍公平竞争,政府关注、紧贴民生的违法行为,开展示范区联合执法行动。指导“满意消费长三角”示范领跑建设,按照全领域、全业态、全方位原则全面推进放心消费建设,深化无理由退货和异地异店退换货行动,着力探索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同时,支持两区一县质量强区(县)建设,支持更多高能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在培育推荐“上海品牌”“江苏精品”“品字标浙江制造”上给予政策指导。支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在示范区筹建国家级或省(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建立示范区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公共数据等领域制定一批示范区内统一实施的地方标准。打造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在绿色建材、快递包装、新能源汽车、纺织品、健康家居、电线电缆、纸制品等领域先行联合开展绿色产品认证。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拓展了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功能,对示范区具有重大创新、临床急需、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药品、医疗器械产品以及相关事项,通过柔性服务机制优先办理。提升药品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具有特色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
据悉,自2019年1月3日《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在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提升质量标准品牌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一市两省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会同示范区执委会,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落实《若干意见》为重点,坚持目标引领、高效协同、重点突破、善作善成,在系统集成上下功夫,在全面深化上抓落实,在堵点痛点上求突破,将示范区打造成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本报讯 (记者 蔡姝雯) 记者6日从省科技厅获悉,近日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21年)》显示,江苏以49.73的总指数值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59.17)和北京(54.34),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该白皮书由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发布,聚焦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行业应用3个大数据发展关键领域,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各省市大数据政策体系、产业基础、产业链、生态体系等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深入对比分析。
白皮书显示,我省在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3个领域发展非常均衡。在发展环境领域,以42.77的指标值位居全国第二,尤其是在信息基础设施维度,以65.93的指标值位列全国第一;在产业发展领域,以51.82的指标值位居全国第三,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上,指标值分别为63.28、57.9、51.77,均位居全国前三;在行业应用领域,以53.9的指标值位居全国第四,在工业应用维度以56.57的指标值蝉联全国第一。
承东接西、呼应南北的地理位置,GDP总量占长三角区域总量的42%,人口占区域总人口三分之一……江苏无可争议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硬核”区域。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江苏着力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其中,沿海发展被放在全省江海河湖协同发展格局中要求系统推进。未来,江苏沿海地区将担负起在国际竞争格局和全国区域布局中找准坐标、高点定位,发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沿海轴”的重担,使沿海发展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相融中形成叠加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图的演变,可以清楚观察并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江苏沿海发展潜力优势日益凸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发力推进沿海发展战略将使这片蓄势后发区域成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潜力巨大的新发展轴、强动力源、高增长极。
资源禀赋富集。江苏传统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个设区市,2017年,淮安、泰州、宿迁被纳入新一轮沿海地区开发整体布局。每个城市不仅各具特色,且总体量的增加与发展空间上的拓展极大地扩充了未来沿海开发的资源禀赋的多样性。随着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与逐步完善,沿海地区交流联系将更加紧密。
区位优势凸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速深化落地落实,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地图正在也必将重构,以往沪宁合发展带、沪杭甬发展带的两带格局,将新增沪—苏—湖—宣—合发展轴和沪—苏—通—盐发展轴。对江苏来说,发展重点由先发苏南朝着后发苏中苏北、同频共振发展新阶段迈进,沪—苏—通—盐将成为新的重要的发展轴、增长极,其辐射带动效应延伸至连云港是必然趋势。
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潜力日益激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20年,沿海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66.8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4.0%,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18.8%,其中南通增速全省第一,跻身万亿俱乐部。目前,通盐连三市已具备较好产业基础,工业门类相对齐全,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海工装备、康养旅游等为代表的海洋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土地储备较为充足,农业产业规模较大。
战略能级增强。一体化发展将使长三角成为世界级的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江苏沿海发展正乘势而上。南通聚力打造上海“北大门”,致力于和上海、苏州一起打造成为万里长江入海口的“黄金三角”。伴随着沿海铁路山东段与江苏段对接投入运行,一条东部沿海大通道正在形成,它将南下连接起浙江,乃至福建、广东,串起我国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强大增长极。
对于江苏来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热点在苏南,重点在跨江,难点在苏北。江苏上下认识到:苏南苏中苏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能成为一种固化意识;地级市只是一个行政等级,不能成为发展的能级限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握规律,进一步摆脱“地级市思维”和传统的“苏北意识”,以高度的定力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今日之短板,必是明日之动能。聚焦重点、破解难点,疏通堵点、发力亮点,推动沿海地区成为苏中苏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沿海要实现大发展,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支撑力和便捷通达性尤为重要。以新出海口为引领构建双向开放通道,南通着力建设国际一流港口、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构建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以建好连接全球的东方大港为目标,连云港着力巩固陆海联运的“第一品牌”,构筑连接东西的开放门户,加快打造双向开放示范带,在“交汇点”大局中展现“强支点”担当。盐通铁路建成通车,盐城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城市价值显著提升,正在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全面提升盐城港服务能级。
二是构筑产业集群创新高地。沿海产业发展应当以创新为引领协同打造现代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转型升级高级化。要按照现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撑、大生产需求来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不断跃升。
三是布局城乡融合城镇体系。我国城镇化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沿海地区应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城镇体系为支撑,加速乡村振兴,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绿色共享为引领,强化规划联动、塑造滨海风貌、提升功能品质,在江苏沿海一带建成滨海特色城镇带。
四是培育绿色生态最美廊道。江苏沿海拥有亚洲最大海岸滩涂湿地,其对调节气候、减缓风暴潮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自然保护区网络,其中盐城黄海湿地成为全球第二块、国内唯一的潮间带湿地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的空白。因此,沿海发展必须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培育绿色生态最美廊道,展现江风海韵独特魅力。
五是创造美好生活人文意境。沿海地区发展应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度,着力改善民生,深化社会治理,用情建设幸福宜居样板区,营造“三生融合”美好生活人文意境,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沿海发展成果。
江苏沿海是撬动苏中苏北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战略支点,更是支撑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可以说,江苏沿海发展是战略选择必然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性的相统一。
路径选择:“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结合。“由上而下”,是在省委省政府统筹下,在贯彻国家战略要求半岛官方体育、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大框架下,建立沿海发展合作机制,进行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力求既融合协调发展,又突出各自特色。“由下而上”,是通过沿海各市平等互利地进行分工合作,形成良好的联动发展格局,争取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规划先行:在深化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刚性制衡作用。统筹规划沿海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突出沿海特色、加快规划编制。借助市场化和社会化力量,公开向社会招标,与三地相关部门一起,组建沿海高质量一体化规划机构。根据长三角区域规划以及沿海各市发展战略,统筹谋划沿海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各专业规划,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沿海发展一体化同城化共同体。要强化沿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思维,突破行政藩篱,推动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社会发展领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全方位协同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自由畅通、投资交融互利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同时,注重保护不同城市间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的差异性,让一体化与多样性相融共生,使沿海区域内各城市形成一种良性的竞合关系。
中新网湖州8月4日电(记者 黄慧)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谁能吸引到更多青年人才和优质企业,便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鼓励用人单位与高校双聘引进人才,最高奖励800万元;人才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玩国有景区……记者4日获悉,浙江湖州日前对外发布《湖州市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下称“湖十条”),欲以“真金白银”打造“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
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指引,多年来,湖州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
“湖八条”“湖九条”“制造业二十一条”“人才新政4.0”“自主创新七条”……去年以来,湖州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湖州以政策撬动支持经济赶超发展,成效明显,实际上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半岛官方体育”湖州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永和说。
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副总经理施泉兵坦言,近几年,企业引才力度加大。得益于湖州市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利好,企业也成功留住了人才。
对于政府在企业落户、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浙江汉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新江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接到项目需要紧急生产,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在约2个月的时间内便实现快速投产达产。”
“生产加大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庆幸我们享受到了‘湖九条’贷款贴息的相关政策,减轻了负担。”他直言,在企业发展初期,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湖州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7个,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3个,世界500强项目4个。
在政策“组合拳”形成的合力下,湖州克服疫情影响,经济不断向好。今年上半年,湖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增速居浙江第一。
记者梳理“湖十条”发现,其中提出,“支持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市实验室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
湖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湖州在浙江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为此,“湖十条”以政策引导激励,举全市之力推动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打造科技创新金名片。
“湖十条”还提出支持企业领航发展:“倾力支持冠军企业领航发展,对首次获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给予奖励200万元。鼓励冠军培育企业对标国际先进,对其实施的重点投资项目,按产业类别、设备及软件投资额最高给予投资额12%的奖励。”
为全力厚植人才创业沃土,湖州主攻实施人才赋能计划和建设“低成本”创业城市。“实施‘南太湖学者’计划,鼓励湖州用人单位与高校双聘引进人才,最高奖励800万元”,也是一项颇具亮点的创新。
早在“湖十条”发布前,湖州就与浙江大学探索启动“浙江大学南太湖学者”引进计划。该政策的发布,进一步扩大了“南太湖学者”计划的实施范围。
“这既突破了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的身份壁垒,又打通人才入职高校通道,整合双方资源,实现‘1+12’。”湖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出台“湖十条”,强化引导各类资源向科技、人才等核心领域倾斜,即是湖州应对新需求、支撑全市首位战略的有力举措。此外,“湖十条”的出台还重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创强争先。
“在前期多项政策实施的基础上,我们愈发感觉到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产业创强力度,以湖州温度吸引人才和投资落地生根。”金永和表示,在明确现有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湖州着眼于“创新创业创强”,打造工业、科技、人才、金融等众多政策升级补充版。
此次“湖十条”的发布,在企业引起了诸多反响。施泉兵透露,“湖十条”的发布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接下来企业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研发平台。
为打造长三角最有温度的“低成本”创业城市,湖州还推出一波福利吸引人才:在湖州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玩国有景区、免费开办企业,并享受优惠的人才安居房。
在一轮轮政策聚合发力中,湖州正朝着“长三角最绿的绿地、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扬鞭奋进。
中新网杭州8月6日电(张煜欢)6日,首届“长三角外资金融机构在浙发展机遇”高峰论坛在杭州拱墅举行。论坛以“全球经验服务中国,服务浙江”为主题,邀请外资金融专家及机构代表等共同就国际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展开交流。
会上专家指出,可进一步深化浙江与上海金融科技产业合作,通过共建园区、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信息和人才共享平台等,促进金融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共筑长三角资本活跃增长极。
去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相关责任单位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支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晓静称,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经济波动等因素叠加,金融业面临增长放缓和行业分化加剧,传统金融核心业务面临挑战。在“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下,加强区域间金融创新联动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活水,亦能成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浙江营商环境较优越,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平台丰富,各类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优势明显,共同形成了一个有竞争、有活力的健康市场生态环境。”陈晓静说,上海与浙江可探索建立政府与金融科技企业对话机制,通过互动探索新的监管边界,形成更智慧化的监管框架,并建立金融业与其他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模式,形成金融、税务、法院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戴德梁行中国区董事王佳称,传统金融聚集区的发展趋势是向“金融+总部”联动发展的商务社区转型,其建议长三角城市可依据城市主导产业方向,重点招引具有实体产业背景和投资机构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以科技金融业带动更多产业集聚,吸引更多新兴产业大企业加入,呈现“金融+X”的国际商务社区。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国俊则建议,浙江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先发地区,产业创新优势突出,发展数字金融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应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此次活动举办地拱墅区是一片金融产业发展的沃土,该区有浙江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部62家,外资金融机构9家,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全市三成。
“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后,拱墅聚焦总部经济引领,商贸金融、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四大重点产业集群支撑,未来新兴行业蓬勃兴起的‘1+4+N’产业主赛道,将深度融入浙江建设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数智金融先行省的战略,打造‘运河金融城’。”拱墅区委副书记、区长冯晶说。
拱墅区委常委、副区长樊峥称,在此背景下该区也精心绘制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蓝图,打造“一区、一镇、多点”联动协调发展格局。“一区”即武林金融集聚区,重集聚总部类金融机构;“一镇”即打造金融财富高地运河财富小镇,发展大型财富(资产)管理机构、大型公(私)募基金等;“多点”即打造沿运河新兴金融发展平台,集聚发展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等金融科技企业。
此次该区已搭建起一个长三角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平台,未来还将为更多金融机构提供与政府部门、行业伙伴直面对话的机会,实现行业金融、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梦想小镇力争打造形成两三个百亿元级高端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两地共建的引领性项目。”走进合肥滨湖卓越城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墙上一块展板介绍,作为合肥与杭州合作的示范项目,合杭梦想小镇40余万平方米主体园区已进入正常运营状态,功能配套和生态打造正在加速推进。
2019年10月,合肥市与杭州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首要合作内容,共建“合杭梦想小镇”。2019年12月,合肥市包河区与杭州市余杭区签署“合杭梦想小镇”合作共建协议,明确以滨湖卓越城为主载体,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体制共创、产业共赢、品牌共建,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借鉴杭州梦想小镇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打造合杭两地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争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区。
按照合作共建协议,包河区和余杭区确定先期在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一期A6楼建设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为全面推动合杭梦想小镇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2020年8月,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入试运营。8月29日,包河区举办安徽省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暨贯彻“六稳”、合肥市包河区长三角一体化项目集中开工入园现场推进会,在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首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
包河区出台梦想小镇促进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围绕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就业、推动直播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等七大板块,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予以政策奖补。
今年初,合杭梦想小镇项目被列入2021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已入驻12家企业,总注册资金9905万元,40余万方主体园区已进入正常运营状态。截至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集聚相关产业人才90余人,获得知识产权21件,其中软件著作权5件、商标著作权16件。
7月24日,阜阳市党政考察团赴上海市徐汇区,学习考察上海发展核心区、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深化对接合作。
从上海市松江区顺黄浦江而下,国际都市景观与历史风貌交融。“徐汇区从自己最有优势、最有资源的领域入手,坚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建设了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令人为之震撼、深受启发。”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
2019年10月,阜阳市与徐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推动产业互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绿色农产品、卫生健康、建立人才交流培训制度6个大领域展开合作,并首批选派10名干部赴徐汇区跟班学习。“把干部送到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学习锻炼,就是让大家认清差距,进一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才干。”阜阳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徐汇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在漕河泾开发区有着充分的体现。经过33年的发展,漕河泾开发区已拥有141家世界500强企业、144家内资上市企业,2020年GDP 1799.3亿元、同比增长22.08%。特别是园区开发的科技绿洲园区,已引进字节跳动、中航信等一批世界500强、独角兽、行业领先企业,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阜阳市与徐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两地园区共建加快推进,目前,阜阳市政府已与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阜阳分区建设,打造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
“当前,阜阳正狠抓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化一推’,徐汇与阜阳是战略合作关系,我们将把徐汇等长三角地区的先进理念、创新思维、宝贵经验学习好、研究透,转化为颍淮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阜阳市相关负责同志说。
7月25日,“神奇九华·灵秀青阳”池州市县山联动文旅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办。会上,上海长宁区与池州市签订两地一体化推进文旅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大九华—长宁旅游直通车”启动运营,上海长宁区的游客今后在“家门口”就能乘坐旅游直通车、高铁,直达旅游目的地九华山。
2010年,长宁区和池州市缔结为友好市区。今年6月18日,池州市党政代表团到访长宁区,两地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友好市区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产业、园区、文旅康养、农产品供需、科创与人才、城市治理、金融、公共服务、商会协会、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明确了10个方面的合作事项。
长宁区方面表示,两地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场景等领域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优势互补,为双方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等奠定良好基础;在加强文旅康养合作和标准互认、政策互通、设施共建等方面共同推进合作试点。池州市对标长宁区在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等方面诸多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同时,成立专班专人,分领域、分项目加强对接,确保合作协议在池州一件一件落地,不断开拓和长宁合作新局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6月10日,由池州市民政部门与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推动,2021长三角国资养老研讨会在长宁区举办,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沪皖校企合作”签约揭牌,共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先进的养老运营管理模式和专业的复合型养老人才培养。7月6日,“大美石台进都市(上海)”摄影展暨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长宁区开展,宣传展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石台的秀美自然风光和发展成就,寻求合作发展机遇,带动石台乡村振兴。7月9日至11日,池州市卫生健康部门和该市主要医院、疾控中心等相关负责人赴上海进行考察学习,与长宁区就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合作事项进行洽谈,深化与长宁区医疗卫生协作,推动池州市医疗卫生加速融入长三角,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的宿徐现代产业园区,见到的是火热的生产场景。“企业从徐州迁到这里,获得了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生产的臭氧设备供应给大型医药、食品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现在是开足马力生产。”九洲龙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庄金润一边查看车间一边说。“在埇桥区政府的帮助下,规模扩大了,生产线也实现了升级换代。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安徽天维拓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说。
宿徐现代产业园区是宿州和徐州两市合作共建园区,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最北部、皖苏两省交界处,与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为一体。2018年12月9日,宿州和徐州两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原埇桥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宿州与徐州地理相邻、文化相承、产业相连,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我省在用地指标、环境容量、节能减排、减费降税、资金奖补、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均对园区给予倾斜支持。园区采用“管委会+投资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运营,对于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投资公司以土地、资金、厂房等形式入股并享受分红。这一融资形式缓解了企业建设资金压力,助力一些新项目走上发展“快车道”。
宿徐现代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徐州万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建设,对接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互融互补、协同协作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成立高层次人才孵化中心,不断提升园区人才层次。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28家,其中规上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2021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
“埇桥区以宿徐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突出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强优势产业深度对接,健全完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在合作共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和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创新合作新高地。”埇桥区政府有关人士说。
“水阳镇和南京高淳隔江而望。前几年到高淳看病,住院能异地结算,现在职工医保看门诊也能异地结算了,很方便!”日前,家住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的吴大妈来到了南京市高淳中医院门诊就医,使用自己的职工医保卡,快速实现了异地结算。
2019年,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总结会暨系统全面联通仪式在宣城举行,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系统测试工作。宣州区医疗保障局全力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保障异地结算信息稳定;将退休异地居住、外地务工和常住异地人群纳入异地安置人员管理,实现异地手机App等备案即可;开发平台线上申报、转诊转院、即时报销、异地转诊等“增值服务”。据了解,今年1月至7月中旬,宣州区城乡居民和职工医保长三角异地住院结算1561人次,医疗费用总金额4496.25万元;去年9月至今年7月中旬,宣州区职工医保长三角异地门诊结算1094人次,医疗费用总金额34.29万元。“宣州区与高淳区正在谋划两地进一步合作,包括将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细化办事流程来实现两地医保关系转移便捷化,不久的将来只需在迁出地申请即可。”宣州区医保局副局长丁霞告诉记者。
目前,宣州区与高淳区签订《高淳区—宣州区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制定印发《争创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2021年工作要点(责任清单)》,成立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专班;先行启动谋划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并初步确定选址范围;宣州经开区与高淳经开区签订共建伙伴园区框架协议。
“目前宣州经开区已引进高淳企业10家,在谈项目3个,最近落户的总投资1.2亿元的年产6亿只军(医)用防护手套项目已于3月开工建设;高淳至宣州绿色建材产业园公交班线已开通。”宣州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宣州区协同推进宁宣高铁以及水阳大桥等跨区域交通项目建设;与高淳区以及郎溪县签订了三方区域应急管理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打造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与高淳区签订跨界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作协议。
中威达机器人的母公司柴孚机器人位于上海,2018年在六安市投资设立了子公司专门进行生产。李月成说:“六安市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拥有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皖西学院等技术院校,能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六安还有众多机械制造配套企业,目前有60多家企业为我们提供配套,比在上海还便捷。目前企业二期厂房正在建设,建成后上海母公司所有的生产线都会转移到六安。”
不仅仅是中威达机器人,近年来还有激智科技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晖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弘名电子项目等一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陆续签约落户六安。“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园区现有产业板块的基础上,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产业体系,重点引入并培育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蒋小磊说。
今年4月,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通过松江开发区精准对接长三角区域成熟市场主体、行业领头企业及上海商会、协会等机构,积极吸引上海等地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同时鼓励六安本地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并主动承接上海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六安转化,双方互相支持各自区内的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国际化、高端化水平。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作者:小编